聊城出台“21条”,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近日,聊城市政府办公室下发《聊城市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工作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旨在解决涉企行政执法检查中的突出问题,为企业“松绑减负”,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,激发经营主体活力。 清单管理,让检查有章可循 《方案》首先在行政检查边界上做“减法”,通过实施清单管理制度,让企业对行政检查一目了然。市、县两级政府将依法确认并公布涉企检查主体清单,确保主体合法合规,且清单会随法律法规和部门职能调整动态更新。行政执法机关则需梳理涉企检查事项清单并在政府网站发布,实现“清单之外无检查”,避免随意检查。同时,落实“一张表单”制度,将检查对象、检查项、检查内容和标准整合,简单事项“一表通查”,减少企业负担。 计划备案,遏制权力“任性” 为了从源头上遏制行政机关随意检查的冲动,《方案》对检查计划备案审批进行了严格规范。每年3月底前,行政执法机关要科学制定年度检查计划,并向同级司法行政部门备案,备案信息同步共享至纪检监察机关。没有列入年度计划的,原则上“无线索,不检查”。专项检查计划也需经严格审核批准并备案,同时加强各类检查计划的统筹,压减合并对同一企业的检查,杜绝重复检查。这一系列举措让行政检查权力在制度的轨道上运行,保障企业正常经营秩序。 规范流程,确保检查公正透明 行政检查流程的规范是《方案》的重要内容。聊城市全面推广应用涉企行政检查平台,实现检查“事前备案、计划匹配、扫码入企、全程留痕、事后评价”全流程监管。行政执法人员必须“扫码入企、逢进必扫”,确保检查行为可追溯。检查过程中,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制度和全过程记录制度,特别是对重大权益相关检查进行音像记录。检查结果处置也遵循“处罚与教育相结合”原则,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处理,形成完整闭环。 创新方式,减少检查频次 在优化检查方式上,聊城市打出一套“组合拳”。深化“综合查一次”改革,整合检查计划和任务,实现“进一次门、查多项事”;建立分级分类精准监管制度,根据企业风险状况确定检查频次;完善检查标准和结果互认共享机制,避免不同部门标准冲突;探索“非现场跨部门监管”机制,利用智慧化手段减少现场检查;优化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,防止选择性检查。这些举措既提升监管效能,又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。 监督服务并重,巩固改革成果 《方案》还注重监督与服务并举。一方面,拓展企业“一业一册”全周期行政指导清单,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经营指引,降低违法风险;开展品牌化培训,提升执法人员素质。另一方面,严禁以第三方服务变相实施检查,开展专项监督整治,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理。同时,构建联合监督体系,完善多渠道协作机制,广泛收集企业意见,确保方案落实到位。 聊城此次出台的《方案》,没有停留在“少查几次企业”的表层,而是通过法治化、数字化、协同化管理手段,重构涉企监管生态,既约束行政检查权力,提升监管精准性,又让企业更安心,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加公平、透明、稳定的营商环境,值得期待。
文章分类:
市级
|